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上海好邻居 | 邻里间奔忙的“生命哲学”

来源:医学与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个寂静的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贺琦老师回到家里,竟然发现邻居给她送来了美味的沙县小吃!对她而言,这是一如既往、全力以赴为大家服务的强劲动力! “民以食为天”。封控以

  一个寂静的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贺琦老师回到家里,竟然发现邻居给她送来了美味的沙县小吃!对她而言,这是一如既往、全力以赴为大家服务的强劲动力!

  “民以食为天”。封控以来,有的小区一度传来餐桌告急的“信号”,一时间,大家都开始关注起“一日三餐”的问题!方方面面拓渠道、各个环节要打通,这可是志愿服务的大学问、新课题!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贺琦和张克胜等优秀社区志愿者们一起,搜索货源渠道,拿到居委通行证后,帮居民去小区附近菜市场团菜,协助消杀、购菜传递、扫码结账以及售后清洁工作。有时上午测抗原,下午测核酸,忙到很晚,他们还要帮助封控楼居民采购蔬菜、水果,帮助居委收集居民配药信息,应对各种意外情况。他们小区的食品团购让人“羡慕嫉妒”,他们小区“送菜侠”的很多经验值得推广仿效。

贺琦老师,热忱的眼眸、友善的笑容,这位有着医学背景的高校出版社工作者,也是上海自然博物馆运行组的资深志愿者。正值大上海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员会”和“上海徐汇”公众号上,看到了她的消息,充盈着振奋人心、感人至深的正能量:《上海!让我们守护你,等你光彩如初》《封控期如何备好“盘中餐”?他们未雨绸缪》……

  疫情当前,没有一个是局外人。在这场战役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可就是普通的你我,却在很大程度上用行动左右着疫情走向。难得贺琦老师既用专业技能投入抗疫行列,又用爱心温暖人心,稳定社区,助力民生需求。为楼上邻居铃子一家送了2包五常大米,以解燃眉之急;给另一家送了棵大白菜及小葱方便他炒年糕……除为封楼邻居送蔬菜及水果,她还主动给单位作者、老教授们送去肉和菜,上海医科大学老校长汤钊猷特地发邮件向她致谢。

  疫情当前,足不出户,小区居民的饮食日常需求,显得刻不容缓。怀着一颗火热的公益之心,贺琦勇敢地挺身而出,“秒变”所在社区志愿者、疫情防控志愿者、买菜送菜志愿者。在爱人的支持下,她自单位通知宅家起就报名成为徐汇区衡园小区志愿者至今。在疫情防控中,贺琦老师是“小蓝”,负责所住楼层24户、65人的核酸、抗原检测工作,发放抗原自测盒、维持核酸检测秩序、帮忙老人下载二维码、统计数据上报等,忙得不亦乐乎。

  疫情封控,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生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践行。贺琦说:“疫情当前,我们需要共同携手,但是通过这短短的十几天,也让我看到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大增加,友爱互助的精神也在与日俱增。我的左邻右舍,有很多高素质的专家、学者、老师,他们的配合、支持、鼓励和关怀让我感受到: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区,为了这座城市,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切都会很快好起来!”

图说:贺琦是上海自然博物馆运行组的资深志愿者。受访者供图(下同)

图说:疫情防控中她又担任社区志愿者

  讲述者:周国钦

  新民晚报记者宋宁华


文章来源:《医学与哲学》 网址: http://www.yxyzxbjb.cn/zonghexinwen/2022/0523/1059.html



上一篇:群医学建设创新 勿忘“三大体系”
下一篇:医学需要整合思想

医学与哲学投稿 | 医学与哲学编辑部| 医学与哲学版面费 | 医学与哲学论文发表 | 医学与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医学与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