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学与哲学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医学与哲学》投稿方式[06/01]
- · 《医学与哲学》期刊栏目[06/01]
郎景和院士:医学是什么?医生要怎么样?医患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者:郎景和 院士 医学是什么?医生要怎么样?医患之间应该怎么样? 这是医学人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是主要命题。也是每个医生穷其一生都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郎景和院士 一、
作者:郎景和 院士
医学是什么?医生要怎么样?医患之间应该怎么样?
这是医学人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是主要命题。也是每个医生穷其一生都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郎景和院士
一、医学是什么?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
自然科学回答事物是什么,社会科学回答人和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文科学强调其中的精神世界、思想或者意识,包括践行的各种活动。
医学不是纯科学。我当了57年的大夫,越来越感觉医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而是三者的结合。而且,医学总是落后的,因为整个医学发展都是在其他学科的前拉后推下“爬行”。比如X射线,各种肿瘤标志物,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进入到医学被我们所利用。所以医学不可能超越,况且医学本身研究的还是一个活的人体。
因此,医学实际上是最早的、最原始的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
我这里有一张图,表现的是几个非洲的孩子渴望天上的雨水。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某些人群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水源或者医疗。同样的一个新冠肺炎在中国与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是完全不同的走向和结果。这一切都说明医学本身的三重性及其特殊性。
我们讨论医学的本源,讨论所谓终极关怀,其实是对生老病死、苦难痛殇的基本看法和基本对待。生命、死亡,可能是生物学的,可能是社会学的,也可能是哲学的。
人最后都要回归于大地和泥土,而医学好像打破了生死这样一个自然规律。我们现在说人的平均寿命不应该是80几岁,应该是100岁,或者120岁。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们大概不会这么长寿?都这么长寿,地球承载有问题;都这么长寿,资源会有问题。一切都有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企图扭转它,大概还是不可能。
当前,在中国及其他国家,从缺医少药过来了,可能遇到一种新的倾向,那就是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或者是过早的、过多的干预。这些都是需要医生从哲学上加以思考。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
我在河北一座寺庙里看过古代思想家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做事情要“通天理,尽人情,达国法”。做医生也是一样的。天理就是自然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人情是人的思想感情、意愿、要求、家庭社会背景,就是这个人或者这个病人的情况;最后是国法,上至国家的法律法规,下到疾病诊断治疗的指南等等,都是要遵循的。
医学面临两大特点:一个是局限性,一个是风险性。
局限性是认识的局限,因为我们认识的不一定对,就像我们对真理的探讨一样。
美国哲学家罗蒂讲了一句话,真理实际上就是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多数人这么看。它显然不是绝对的。也许我们终其一生或者几代人都不一定认识的对,包括疾病,包括诊断和治疗。
因此,一个医生不能够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曾有一个药厂的老板跟我说他的东西在美国都做过实验,从冻伤到艾滋病都能治。这句话一下就让我明白了,这不是真话。所以谈到最后,我就奉劝他一句话:你这东西也许很好,但你千万不要说什么都能治,因为什么都能治,大概是什么都不能治;千万别说没有任何副作用,因为没有任何副作用大概是没有什么作用。比如喝点水大概没有坏处,但喝多了也不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医生的注意力不能只注意病人的症状、体征上,还要特别体验病人的感受,给予他关怀,这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求一个医生不犯错误,大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尽量不犯大错误,尽量不犯那些给病人造成伤害的错误。
《英国医学杂志》(BMJ)列出来60种病不需要治疗。包括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治疗,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疗。因为有的病,并不是病。
比如一些名人都有一些“毛病“,从幼年的读写障碍,到后来的精神状态都可能不同寻常。但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果戈里有抑郁症?米芾有一点精神不太正常?梵高更是,一会儿想死,一会儿切耳朵……不,他们只是”非凡之人“----如果你把他打成精神病,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精神病人,而缺少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文章来源:《医学与哲学》 网址: http://www.yxyzxbjb.cn/zonghexinwen/2021/120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