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西医院士倡导“中华哲学思维”创新提出“三变

来源:医学与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说:汤院士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历时两年多,9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教授近日出版新书《中华哲学思维:再论创

图说:汤院士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历时两年多,9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汤钊猷教授近日出版新书《中华哲学思维:再论创中国新医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出版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新书出版座谈会,汤钊猷院士在会上表示,医学是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学科,“洋为中用+中华文明”,是有可能形成有中国特色新医学的。中医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所以中西医结合有可能是创建中国新医学的一条捷径。

谈起这本新书的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认为,汤院士的新书是在对国内外医学现状的客观认识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和李其松教授多年医教研的经历,精心组织材料编写而成。新书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故中山医院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举办此次座谈会。

作为出版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温泽远表示,经两年多的酝酿思考,汤院士“西学中”的观点再进一步,提出中医和西医需相互学习,建创“中国新医学”,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贡献智慧。

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院士说,自2011年起,汤院士以八秩高龄笔耕不辍,先后完成“控癌三部曲”,是我国癌症防控工作的标志性著作。汤院士又在米寿之年完成对“西学中”的振臂一呼,倡导时下中西医结合的适宜路径,完成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中为洋用的逻辑闭环。于九秩高龄的汤老又出新作,并升华到中华哲学的角度来观照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令后辈敬仰。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教授说,当下人类健康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现有的医疗模式应有所转变。汤院士这些年来高度关注并致力于研究中华哲学思维和中医药文化,提出了创中国新医学的理念。汤院士新作的出版在相当程度上也解答了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困惑,对坚持践行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重,发展中国的新医学给予了非常巨大的鼓舞和激励。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传承发展处王庆华处长在座谈会中谈到,汤院士的这部新书对中国新医学进行了阐释,从哲学层面提出中医和西医如何结合。他表示,要将汤院士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思考贯穿于当前的医学实践、医药管理服务过程中,并不断开拓、完善,为我国中医、西医的融合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汤钊猷院士随后在座谈会上作主旨演讲。他认为,西学中,关键应当倡导“中华哲学思维”,进而将“中华哲学思维”提炼总结为囊括“易、阴阳、矛盾”的“三变观”:互变、恒变和不变,从而让人们以广义的科学观来认识中医,喜爱中医,从中医中药中找思路、找方法,中西医相向而行,互相学习,真正发挥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优势和疗效。

他还强调,中国医学不能长期成为西方医学的延伸,他相信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时,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一定会出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廖万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教授等医学大家作交流发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主任陈赛娟研究员作了书面发言。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冯颖


文章来源:《医学与哲学》 网址: http://www.yxyzxbjb.cn/zonghexinwen/2021/1204/902.html



上一篇:郎景和院士:医学是什么?医生要怎么样?医患
下一篇:在未来,再生医学能够对我们身体“零件”进行

医学与哲学投稿 | 医学与哲学编辑部| 医学与哲学版面费 | 医学与哲学论文发表 | 医学与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医学与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