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古人认为心进行思考是根据古代解剖学、医学得

来源:医学与哲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众所周知,现在人们认为进行思考的器官是大脑,而古代的时候,我国古人却认为是心主管思维认知。古人认为是“心”在思考,而不是大脑——第一,这是先秦的古人,根据当时的“

众所周知,现在人们认为进行思考的器官是大脑,而古代的时候,我国古人却认为是心主管思维认知。古人认为是“心”在思考,而不是大脑——第一,这是先秦的古人,根据当时的“解剖学”和“医学”水平得出的结论。第二,这个结论,亦与当时的哲学认知有重要关系。第三,这一观点,就世界范围来说,相当长时间里,都不可简单定义为“落后”、“愚昧”或“荒谬”。第四,数千年来,“心”之概念,已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深深扎根,并广为世界所接受。

中国古人,何时对“心”有了明确概念?

上限目前不知。但甲骨文中,已有“心”字,这是距今3000多年前。

周代的古人,对人的内脏及其功能,有了十分清楚的认知。概括地说,就是“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当时的古人,对各个脏腑的具体位置亦很清楚。比如,认为“心”为“五脏之次,心次肺”。这一定是以古代“解剖学”为认知基础的。

当然,古代“解剖学”肯定与古代“医学”密切相关。

《左传·成公十年》有著名的“病入膏肓”一说。《说文》曰:“肓,心下鬲上也。”“膏,肥也。”“膜,肉间膈膜也。”“膏肓”,即人体内胸腹两腔之间相隔的“肌膜结构”。“成公十年”是前581年。

甲骨文“心”字

古人对“心”的认知,还与当时的哲学有关。

第一,是“阴阳五行”——人为天地阴阳之精华。

《汉书·律历志》曰:“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而二者为何。”“五脏”“六腑”是根据天地之数确定的,体现着《礼记·礼运》所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第二,是“求中”“居中”之观念。

上古先民,通过观象授时、立杆侧影,形成了“求中”观念,认为“中央”、“中心”之无比重要,这成为古代重要的哲学理念。

甲骨文的“心”字,是“心脏”之象形。小篆的“心”,完全是甲骨文“心”字的继承和变形。《说文》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诗序》亦云:“情动于中。”《正义》:“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月令》注:心为中“则心为尊也。”

基于古代“解剖学”和“医学”认知,加之哲学概括,古人一方面认为人“心”之重要,另一方面,就认为“心”主思维、思想、情感甚至品质、道德了。

有诗为证。《诗·唐风·有杕之杜》:“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这是述说一个女子爱慕一位男子,译成白话是——心里实在爱恋他,何时能有共缠绵?

现在说的“由衷”,其实就是“由中”——“打心眼儿里”如何如何。

这诗约作于西周初年,距今大概3000年。

孟子就说得更明确:“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还把“心”和“思”连用:“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于是有“心思”一词,亦有“仁心”一词。

《素问》从“医学”角度定义“心”。其《灵兰秘典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又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神明”,是古人对“意识”“意志”的别称,其“出于心”。

《荀子》亦有此言:“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是形体之“君主”。因为“神明出于心”,所以《史记·天官书》云:“心为明堂。”

《?礼记》

总之,“心”既主“形”又主“神”,《礼记·大学》疏曰:“总包万虑谓之心。”

鉴于以上认知,从西周始,便有了无数与“心”有关的词汇。

如,《尚书》所云“心力”,指智力与能力;《国语》所言“心安”,指意适无憾;《庄子》所讲“心死”,言沮丧不能自拔;《诗》曰“心曲”,说苦思深虑;《易》云“心病”,是忧虑而致病;《吕氏春秋》的“心得”,是感悟和体会,等等。

还有“心虚”、“心术”、“心游”、“心意”、“心醉”、“心动”、心旌、“心狠”、“心气”,等等等等。

这些词汇,都形成于先秦。秦汉以致唐宋,就更是不胜枚举了。

正因为“心之官则思”,以致后来的宋明理学称为“心学”。

这种影响流传至今,最典型的,就是“心理”,包括“心理学”和相关的诸多概念。


文章来源:《医学与哲学》 网址: http://www.yxyzxbjb.cn/zonghexinwen/2021/1206/914.html



上一篇:请多读点哲学,少看点鸡汤
下一篇:中医与西医的哲学比较

医学与哲学投稿 | 医学与哲学编辑部| 医学与哲学版面费 | 医学与哲学论文发表 | 医学与哲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医学与哲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